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

憂患的美、混淆的痛:《亂青春》導演李啟源專訪




報導 / 王玉燕

青春短暫,而其混亂的美麗是許多電影試圖挽留的元素。導演李啟源的新作《亂青春》呈現的是三個花樣少女之間既混沌又清澈的情慾,她們在喜歡的邊界穿梭、踟躕、遊蕩,就像電影開場,Angel在趨於凋零的向日葵花田逡尋著什麼,而迷濛的光在天際吞吐閃爍。

台灣歷年來有為數不少的電影皆以女性情愫為題,揣摩同性間遊移的關切與依戀,從早期的《國中女生》、《我的美麗與哀愁》、《美麗在唱歌》,一直到近年來的《藍色大門》、《愛麗絲的鏡子》、《刺青》、《漂浪青春》、《渺渺》、《花吃了那女孩》等。近期即將上映的《亂青春》同樣探測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們彼此對待的方式與納藏的心結,片中凸顯了時間、記憶與愛的流動感。在時光的複沓裡,有愈來愈多的回想從四方浮游而至、愈來愈多緻密的心思被拆解。最終,這些歧異的視角將如何縫合起來?

《亂青春》捨棄傳統的線性敘事,打造了風格強烈的電影語言,繁複地交互編織記憶與現實。時間不再固著於過去、現在這種既存的界定方式,導演大量採用「預示」的手法,使得過去式變成現在進行式。過去與現在穿插、並置再現,模糊了時間的絕對性,也使得記憶滲透入日常生活中,成為一種潛伏的陪伴關係,繼續與當下互動。記憶因此甦活,在心之舞台上反覆搬演,在每一次的排演中,都可能添增、刪減局部細節,也可能恣意竄改其中的情節。

本片採用多線並行的時空架構,多次前後採取不同的敘事觀點,重現同一起事件。它慢慢地點綴、填充、修飾那個時空脈絡,邀請劇中角色和觀眾共同進入,根據當下情境改寫成屬於自己的腳本。你就不再只是被動的訊息接收者,而能夠潛入那些細細碎碎的縫隙裡,或許,在某個邊緣地帶遇見自己。

自認為從未離開青春期的李啟源對「青春」這個題材敏感,2005年拍攝完成的《巧克力重擊》描述的是一群著迷於街舞和嘻哈音樂的青少年,彼此較勁,蓬勃地舞弄著青春的鬥志。李啟源同時也對大人與青少年之間表達愛的方式感興趣,《巧克力重擊》的主角巧克力和他的父親從一開始生硬的對峙,直到慢慢體解對方的處境,從而開啟溝通的可能;在《亂青春》當中,Angel和阿咪皆身處於一個崩解的家庭裡,和父親之間隔著一條無形的溝渠。從《巧克力重擊》、《亂青春》、《煙》(《台北異想》短片之一),乃至下一部作品《沈默的愛》,反覆演繹的,無非是那種語言到達不了的愛。在李啟源的觀察中,東方社會的男性普遍無法舒坦而自信地表露自身的關愛,父親這個角色尤其如此。所以Angel和阿咪的父親最後都黯然地哭了,似乎唯有這般,才能尋獲一絲救贖。

本期【放映頭條】專訪導演李啟源,聽他闡述如何透過影像語言表現流動的時間、記憶與愛,以及剖析其作品中一再上演的親子關係,並分享跨國製作團隊的合作經驗。


「憂患的美、混淆的痛:《亂青春》導演李啟源專訪」全文請見【放映週報】201期

沒有留言: